“我国智能建造在标准化和工业化基础、核心资源培育、产业生态打造等方面需要加快体系化推进。”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建三局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陈卫国提交了《关于进一步支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建议》。
我国建筑业体量大,多年以来,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.85%以上。但我国建筑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,建造模式较为传统,能源资源消耗较大,转型升级势在必行。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发布《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推进建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加快建造方式转变。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,以建筑业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为方向,不断提升建筑品质。发展智能建造、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。“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,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。”陈卫国表示,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,智能建造在标准化和工业化基础、核心资源培育、产业生态打造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。在政策体系引导方面,需要进一步健全覆盖国家、行业、地方、企业等层级的成套标准,建立健全智能建造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,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实用性;在核心能力锻造方面,需要着力构建统一的智慧建造信息化协同平台,进一步提升智能建造与EPC管理的协同性;在行业生态孕育方面,需要着力推进行业上下游企业深度联通,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和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应用。陈卫国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。统筹好地方对装配式和智能建造相关政策的分解落实方向,打破各方标准体系壁垒,建立健全智能建造产业、技术、工具、管理及对应的评价标准体系,完善相应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,鼓励政产学研各界的积极参与。二是进一步汇聚关键资源。加大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,推广智慧工地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管理平台,加快国产智能建造软件开发,打造“基础研究—技术创新—产业化”链条的产业协同机制,畅通产学研转化体系,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育体系。三是进一步打造行业生态。建立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协同平台,推广重点省市智能建造试点的可复制经验,搭建价值共享型智能建造评价体系,强化全产业链协同,完善综合考量价值贡献、成本投入和风险分担的共享机制,实现各方利益的合理共享。
我国建筑业体量大,多年以来,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.85%以上。但我国建筑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,建造模式较为传统,能源资源消耗较大,转型升级势在必行。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发布《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推进建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加快建造方式转变。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,以建筑业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为方向,不断提升建筑品质。发展智能建造、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。
“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,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。”陈卫国表示,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,智能建造在标准化和工业化基础、核心资源培育、产业生态打造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。在政策体系引导方面,需要进一步健全覆盖国家、行业、地方、企业等层级的成套标准,建立健全智能建造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,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实用性;在核心能力锻造方面,需要着力构建统一的智慧建造信息化协同平台,进一步提升智能建造与EPC管理的协同性;在行业生态孕育方面,需要着力推进行业上下游企业深度联通,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和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应用。
陈卫国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。统筹好地方对装配式和智能建造相关政策的分解落实方向,打破各方标准体系壁垒,建立健全智能建造产业、技术、工具、管理及对应的评价标准体系,完善相应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,鼓励政产学研各界的积极参与。二是进一步汇聚关键资源。加大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,推广智慧工地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管理平台,加快国产智能建造软件开发,打造“基础研究—技术创新—产业化”链条的产业协同机制,畅通产学研转化体系,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育体系。三是进一步打造行业生态。建立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协同平台,推广重点省市智能建造试点的可复制经验,搭建价值共享型智能建造评价体系,强化全产业链协同,完善综合考量价值贡献、成本投入和风险分担的共享机制,实现各方利益的合理共享。
来源:中国建设新闻网
随时掌握身边大事
轻松了解行业动态
权威真实可信赖
最全面的信息内容
高效解决培训难题
无需停工,随时随地学习
关注“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”微信公众号,查看更多资讯
联系我们